三渐次 → 三漸次

三渐次 → 三漸次
﹝出首楞嚴經﹞ 三漸次者, 乃楞嚴經中, 佛欲說修行地位, 而先說此三等漸次以為根本。 以由一切地位雖有淺深不同, 而皆以此三種而為進行之本。 故經云: 如是漸修, 隨所發行, 安立聖位。 是也。 〔一、 除助因〕, 除助因者, 謂除眾生助惡之因也。 助惡之因, 即五種辛也。 五辛者, 即蔥、 薤、 韭、 蒜、 興渠也。 謂此五辛食則能發婬恚, 邪魅所著, 天人遠離, 是故修行之人, 欲得菩提, 必先斷除此五種辛菜也。 故經云: 是諸眾生, 求三摩地, 當斷世間五種辛菜。 是也。 (興渠, 葉如蔓菁, 根如蘿蔔, 出土辛臭。 梵語菩提, 華言道。 梵語三摩地, 華言等持。 ) 〔二、 刳正性〕, 刳, 剖也、 破也。 正性, 即眾生婬殺之性也。 以一切盜妄等惡, 皆由婬殺而起, 故指此為正性也。 若欲修菩提者, 當用剖破婬殺之性, 勿令毀犯。 故經云: 是修行人, 若不斷婬, 及與殺生, 出三界者, 無有是處。 是也。 (三界者, 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也。 ) 〔三、 違現業〕, 違者, 背也、 遠也。 現業即現行六塵境界所起之業也。 謂修菩提之人, 既能斷除五辛, 不犯婬殺, 則於現前六塵之境違遠而不相涉。 故經云: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, 心無貪婬, 於外六塵, 不多流逸。 是也。 (六塵者, 色塵、 聲塵、 香塵、 味塵、 觸塵、 法塵也。 )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ен реферат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